您的位置:首页 > 三大建设 > 法治建设 >
15年无证借贷纠纷终化解 东区法院巧解困局显温情
www.dq.panzhihuapeace.gov.cn 】 【 2025-08-15 09:20:20 】 【 来源:法治四川APP

  东法宣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唐万贵

  

  一笔借款,让两位当事人牵绊了整整15年。当还款记录缺失遇上债务纠纷,僵局如何破解?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们,用耐心、智慧和“枫桥经验”给出了一个充满温度的答案。

  

  借款起纠纷 证据缺失陷僵局

  

  时间回溯至2010年,施某借给苏某25万元。因借款未能及时收回,施某于今年3月向东区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苏某偿还本金及利息共计48万元。

  

  案件审理时,被告苏某坚称,自己多年来已陆续偿还了40余万元,其陈述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。然而,由于缺乏证据意识,苏某在还款时并未妥善保留任何相关凭证。一边是原告施某的明确诉求,一边是被告“口说无凭”的困境,案件一度陷入僵局。

  

  调解融情理 法与情间架桥梁

  

  面对这起横跨15年、关系百姓重大利益的纠纷,承办法官深知,简单的判决可能无法真正化解矛盾,甚至会给双方生活带来更大压力。东区法院法官始终秉持“调解优先、调判结合”的工作理念,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融入办案实践。法官采取了“背靠背”的调解方式,分别与施某、苏某进行深入沟通。一方面,耐心向苏某释明举证责任和证据的重要性,引导其依法、尽力收集能证明还款情况的线索。另一方面,与施某诚恳交流,引导其秉持诚实信用原则,客观理性地看待债务历史。

  

  调解过程中,法官不仅着眼于案件事实的查明,更注重解开双方的心结,既讲清法律规定和诉讼风险,也倾听双方的苦衷和诉求,在法与情、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。

  

  握手达和解 司法为民暖人心

  

  经过法官反复、耐心、细致地释法明理和居中调解,冰冷的数字背后逐渐升腾起理解与和解的暖意。最终,在法官的主持下,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:苏某自愿分期向施某支付共计12万元。这场纠缠了15年的借贷纠纷,终于画上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句号,双方握手言和。

编辑:景文军
攀枝花东区长安网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