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小区依法治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,攀枝花市东区坚持抓好“聚魂、聚心、聚能、聚力”工程,加快构建学府花园小区“一核三治”治理体系,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。
“聚魂”上铸根基,党建引领筑牢红色堡垒
织密组织根系,夯实治理底盘。构建“街道党工委—社区党委—小区党总支—党员楼栋代表”四级组织架构,将党组织神经末梢延伸至楼栋单元。建立“三方+四会”制度,由小区党支部牵头,联合业主委员会、物业公司,定期召开通气会、协调会、议事会、评估会,形成“问题收集—议事协商—决策执行—效果评估”闭环流程。累计制定《小区文明公约》等制度8项,推动办理消防管网改造、电梯增设、小区学生巴士等民生实事150余件。
激活先锋能量,擦亮为民本色。深化党员“双报到”和“三个身边”群众工作机制,打造“院落坝坝会”“邻里龙门阵”“学府夜话”等特色载体,收集民情民意。建立党员先锋岗责任清单、楼栋民情日志、特殊群体帮扶档案“三本台账”,小区176名党员结对联系1187户居民,形成“周任务认领、周工作调度、周成效评议”工作机制,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75个。
创新共建模式,凝聚治理合力。充分发挥社区党委、小区党支部、物业党支部作用,合力构建“红色物业”体系,建立“红色物业”责任清单、任务清单,细化137条标准化服务内容,有效提升小区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满意度。推荐社区“两委”和小区党支部成员兼任“物业监督员”,开展“金点子”征集活动,收集合理化建议15条。组建退役军人队、大学生服务队、英姿舞蹈队等10支特色志愿者队伍,形成“党员带骨干、骨干带群众”的治理生态,实现从“单兵突进”到“协同作战”的治理转型。
“聚心”上谋突破,多元共治激发内生动力
业主自治提质,当好小区主人翁。以“党组织全程把关、法律顾问全面参与”模式、“党组织推荐+业主联名推荐+个人自荐”三结合候选人产生方式,顺利完成学府花园小区第三届业委会换届选举,通过《学府花园管理规约》《业主大会议事规则》《业主委员会工作规则》。创新“四议两公开一监督”决策程序,重大事项须经业委会提议、党组织或业委会商议、党员大会审议、业主大会决议,决策程序和决策结果全公开,由小区党支部、业委会、物业和业主共同监督决策和实施过程。
物业服务升级,乐享智慧新管家。聚焦智慧管理,推出“智慧物业”小程序,集成物业服务、社区治理、便民服务等功能,实现“线上申请+线下闭环处理”,业主报事报修2086起,处理2084起,完成率99.7%。建立“标签化”业主数据库,对老年业主、租户等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醒12000余次。推行“管家+工程师”双岗服务制,物业费收缴率提升至97%,业主满意度提升至96%。
银发力量赋能,绽放治理新风采。实施“银龄人才回归计划”,建立离退休干部人才库,组建政策宣讲、矛盾调解、文明督导、文化传播4支银发服务队,银发特派员、小区党总支书记多次开展“支部书记讲党课”活动,倾囊相授基层党务和基层治理“良方”。深入开展“五老”志愿者活动,成立“银耀花城”四会联动工作室,65名老同志认领党建指导员、民情观察员、普法宣传员等岗位,退休业主成为小区治理的重要力量。
“聚能”上出实招,德法兼修构建善治生态
法治保障筑基,打造家门口的“法律诊所”。设立“专科门诊”邀请专业律师每月到小区坐诊,解答邻里争议、婚姻家庭矛盾、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等法律问题,提供法律服务40余人次。开展“流动巡诊”,集成律师、公证、法律援助、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,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。启动“云端问诊”,依托“法治攀枝花”公众号公共法律服务平台,全时段为小区居民提供精准法律服务。
德治教化润心,厚植文明风尚。打造“三廊一园”法治文化阵地,建设民法典主题长廊、法治典故墙、法治文化亭和普法小游园,对常用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,融入法治名言警句、经典法治故事,营造“出门见法、抬头看法、休闲学法”的法治氛围。开展“法润学府”系列普法宣传和法治文艺演出30余场,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,通过现场讲解、案例剖析、有奖问答等方式向居民普及民法典、反诈、消防安全等法律知识,切实增强居民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。
法治队伍同行,共筑幸福家园。建立小区普法宣传教育人才库,小区党支部与攀枝花学院法学院、区司法局、文华社区共同成立“法治前线”志愿者服务队伍,开展普法宣传、矛盾调解、提供法律咨询100余次,引导居民围绕小区治理难点堵点以法治思维共谋共策。成立“法润学府”儿童观察团,通过参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,开展“大手拉小手”争当“法律明白人”、少儿法治书画展和法治文艺活动,让青少年在学习实践中筑牢法治观念,形成尚法崇德意识。
“聚力”上下功夫,协同联动共筑和谐家园
多元主体共治,健全协调机制。探索“小区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机制,整合区住建、民政、司法、公安等10余个部门资源,明确部门职能边界,建立联席会议制度。一般问题小区自行处置,复杂问题“吹哨”街道、社区协调解决,疑难问题区级部门联动处置,实现“小事不出小区、大事协同解决、难事部门联动”治理格局。部门协力开展便民工程建设、小区环境整治、消防安全演练、物业服务提升、平安小区创建等专项行动10余次,为小区营造安全有序、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。
矛盾纠纷共调,筑牢稳定防线。街道牵头推行矛盾纠纷联动快响模式,统筹法院、检察院、信访、住建、公安等部门,形成工作合力,提供“只进一扇门,最多跑一地,只等15分钟”的一站式解纷服务,构建“15分钟解纷服务圈”,最大限度将纠纷解决在萌芽、矛盾化解在基层。坚持抓早抓小,在小区配备法律顾问1名、“法律明白人”5名,发展小区楼栋“法律带头人”5名、居民“法律宣传人”36名,切实把“预防在前、调解优先、运用法治、就地解决”落到实处。
网格单元共建,赋能基层治理。织密网格服务网,以楼栋为单元开展网格单元共建,构建“1+3+N”模式,1名网格员牵头,业委会成员、物业管家、楼栋业主代表三方协同,联系N名志愿者、热心居民,做到网格管理全面覆盖、不落一户,网格员和居民“双向熟知”,治理触角有效延伸到千家万户。网格员通过上门入户走访、开展志愿服务、居民事务代办、矛盾纠纷排查、事件信息上报等,及时发现、快速处理小区民生问题,为居民提供精细化、精准化服务,实现服务群众“零距离”。